零点看书

字:
关灯 护眼
零点看书 > 秦时明月之政 > 第三百二十二章 暴怒的赵悼襄王

第三百二十二章 暴怒的赵悼襄王

第三百二十二章 暴怒的赵悼襄王 (第1/2页)

眼见局势发展,郭开心中满意。
  
  果然,在赵军的拼死抵抗下,秦王还是更想用柔和一点的手段拿下赵国。
  
  对嘛,能谈何必打呢。
  
  拼命抵抗的赵国才能在秦国这边卖个好价格呀。
  
  还要感谢一下燕国呢,如果燕国真的诚心和秦国合作,那这次还真没什么筹码了。
  
  还是老规矩,在大秦朝堂之上,郭开正气凌然,铁骨铮铮,持正不挠,对整个大秦朝堂所有重臣晓之以情,动之以理。
  
  至于暗地里谈的价码嘛,郭开的大方和能力,令嬴政都为之咂舌。
  
  如今已经拿下的赵国五座重城,全部可以放弃,另外可以再退还前年夺取的燕国十四座城池。
  
  现在燕国已经夺回去了,那没关系。
  
  得知嬴政想要武遂武邑一带的城池,不就河间地嘛,好谈。
  
  以上是里子,还有面子呢。
  
  面子上可以让赵王罢免庞煖将军之位,让赵王亲自赴咸阳会盟再谈友好。
  
  不得不说郭开是真行啊,三国五六十万大军打来打去争的东西,郭开三下五除二就趁着这个局势给全卖了。
  
  跟这种人合作是真好啊,给钱他是真办事儿啊。
  
  嬴政当场给了他三千金,百件珍宝,派密卫给他秘密送到家。
  
  郭开则是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,让秦国这边加大攻势,他立刻回国去谈,毕竟这次卖的有点儿多,还是需要回去请示一下主家的意见。
  
  但是基本上大局已定。
  
  嬴政交代郭开,秦国可以配合赵国秘密协商此事,让赵国可以狠狠的教训一下燕国。
  
  郭开心领神会,自然是明白的。
  
  现在明面上来看,赵国损失惨重,并且局势愈加危急,堪称危在旦夕。
  
  原本大秦暂缓攻势,赵国勉强喘了一口气,结果燕国同时出手,趁火打劫,整个东北方向烂成一块。
  
  可是由于大秦的威胁还没法去救援,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。
  
  结果现在大秦又加强了攻势,形势瞬间更加糜烂。
  
  就在这个时候,郭开风尘仆仆的回来了。
  
  带回来了一个不是那么好的好消息。
  
  秦国愿意休战谈和,签订和约。
  
  不过,要价太高了。
  
  现在赵国的损失太大了,不只是吃的已经全吐了出去,还要再狠狠割出去两块肉。
  
  赵悼襄王是真不舍得。
  
  但是随着秦军攻势越发凶猛,赵军告急消息接连不断传来,甚至已经有少量秦国骑兵出现在邯郸附近。
  
  在郭开和建信君的劝说下,赵悼襄王咬牙同意了秦国的条件。
  
  郭开马不停蹄再次入秦,签订停战和约。
  
  在与秦军停战以后,满肚子火的赵悼襄王,立刻令李牧率领精骑先攻向燕军,其余大部队紧随其后!
  
  毫无所知的燕军,本就忙于劫掠狂欢,一盘散沙,毫无战力。
  
  在秦赵两国心照不宣之下,骤然遭逢赵军大部队,立时大败,直接丢盔弃甲一败涂地。
  
  因为燕军劫掠过多,还不舍得放弃,一路上被杀的损失惨重。
  
  不过也是因祸得福,因为分散的比较散,即便是在李牧骑兵冲杀下,不至于踩踏死伤无数,倒是不至于全军覆没。
  
  因为燕王喜对于武遂的看重,亲自率领十余万大军坐镇武遂,他的谨慎这次大大的帮助了他。
  
  当两路大军全部溃败逃回的时候,也并没有乱,有燕王喜在,很快收拢溃兵,稳定了乱局。
  
  燕王喜在了解情况之后,立刻就明白秦赵已经停战了。
  
  要不然李牧绝对不可能敢不顾秦国,反而来攻击燕国。
  
  不断有残军败将向着武遂逃回,也幸好燕军都是忙于劫掠,不成建制,因为绝对的人数优势,虽是四散奔逃,损失惨重,但是不至于被整体消灭。
  
  而李牧虽然处于绝对的胜利优势,但是毕竟兵力稀少,又要安抚地方,收复城池,对于这种已经乱透了的散兵,也完全没有足够的兵力和精力去追杀。
  
  而李牧在看到燕军造的孽之后,简直恨透了燕国,但是在大部队到来之前,他也只能赶紧先安抚地方。
  
  一方面极速催促庆舍大部队赶紧到来,一定要狠狠给燕国一个教训。
  
  燕王喜则是不断收拢溃兵,积极做好守城准备,这次绝不可能再让赵国拿走武遂!
  
  不惜一切代价!
  
  武遂不失,易水不失,长城犹在,赵军就没那么容易可以攻燕,李牧来去如风的铁骑,也别想来去自如了。
  
  此要地绝不能失!
  
  足足十天的时间,赵军的大部队终于到了。
  
  而逐渐逃到武遂的溃兵也不多了,燕王喜清点损失,足足折损了四万多人。
  
  这让燕王喜心头滴血,四万多人啊。
  
  
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