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9章御史王延龄 (第1/2页)
烛火摇晃,龙泉窑青瓷茶盏轻轻放下。
盏底与檀木案几相触,发出清脆响声。
李衍不动声色看向对方。
这位御史,叫王延龄。
其皮肤黝黑,五官方正威严,配合那一身绯袍朱砂帽,很符合朝廷要员形象。
但细里看,又能发现许多。
其双眉斜飞入鬓,眉骨处有道浅疤,虽然肩背挺直如松,但左手小指却缺失,右手虎口老茧颇厚…
只是瞬间,李衍就判断出许多事。
小指和眉骨处疤痕,乃受刑所致,看来这位王御史曾在牢里吃过苦头…
右手虎口老茧,并非练武,而是常年握笔批阅案卷所致,说明学问颇深……
有学问还经过事。
这种人,一般都很难缠。
说实话,李衍并不太想和这种人打交道。
官场与江湖不同,口蜜腹剑,老谋深算者众多,一不小心,就能让你中套,跟他性子不合。
但奇怪的是,这王御史竟知道他,且十分热情,李衍也只得留下,探探此人的底。
而另一旁,徐永清沉浸在灭门的悲伤中,两眼血红,手指狠狠握着茶杯,似乎下一刻就会将其捏碎。
而御史王延龄却是不急,低头喝了口茶后,柔声安慰道:“事情本官已听说了,徐兄糊涂啊,你既不愿同流合污,那长史这官印…”
“无异于催命符!”
安慰毫无作用,真话更容易伤人。
王延龄这一番话,让徐永清彻底崩溃,老泪横流,颤声道:“王…那奸贼昔年有恩于我,想着不会如此决绝,至少能放过家中人…”
说到这儿,已是泣不成声。
李衍冷眼一瞥,默不作声。
他对徐永清,没有丝毫怜悯。
很多事,冷静下来便能想清楚。
能担任藩王长史,全权处理王府大小事务,岂会是个善茬,暗中收集证据,无非也是怕出事,给自己留条后路…
发现不对,却没第一时间将家人送走,而是等待,无非是想着能有转机,被权势迷了眼睛,早已忘记家人。
事后哭,又有什么用…
那御史王延龄,同样也看出了徐永清为人,却一点也不着急,而是从旁边书架上拿下一本泛黄古册,上面赫然写着《青城山志》。
他翻开其中一页,指尖划过一段被反复摩挲的段落:“本官读此书,说当年静虚天师夜观星象,紫微垣有客星犯帝座,后面却不了了之。”
“虽只提了一句,但本官正好记得那件事,有人得此消息,当庭上报,却被人诬陷入狱,三年后才被放出…”
“实不相瞒,这个倒霉鬼就是本官。”
原来如此…
李衍顿时恍然大悟。
早听说这位王御史来了蜀中,便始终与蜀王作对,和个疯狗一样,原来早有恩怨。
或者说,已不是恩怨,而是立场。
这位御史因状告蜀王而下狱,只因当年时机不对,坐了三年牢后,朝中大员发现蜀王越发不对劲,知道时机已到,又将其放出。
所以,这位御史必须咬死蜀王。
只要成功,仅这件事,就够其吃一辈子。
这位御史倒也坦白,不过并非对他,而是要让徐永清吃下定心丸,知道不会再次被出卖。
毕竟如今的徐永清,就是丧家之犬,看似可怜,实则已被逼到绝路,防备心极重。
即便被李衍相救,也不会说实话。
因此王御史才放出了这个鱼饵。
果然,此话一出,徐永清不再犹豫,一咬牙,起身叩拜道:“蜀王妄图长生,勾结妖人残害百姓,且狼子野心,有谋反之意,还望大人替我做主。”
王延龄脸上也露出笑意,上前两步将徐永清搀起,义正言辞道:“永清放心,有本官在,定不会让其阴谋得逞。”
“如果本官没记错,永清是嘉佑年的进士吧,若立下大功,可来本官麾下任职。”
“多谢大人。”
二人假惺惺客套一番后,徐永清这才起身,沉声道:“卑职已收集了蜀王谋反证据,皆记录在账本中。”
王延龄瞳孔一缩,“账本何在?”
“烧了!”
徐永清咬牙道:“发现不对,我便烧了此物,但所有的条目,在下全部记载心中,不差一字。”
似乎怕王御史不信,他当即背诵起来。
“丙辰年,蜀中天降暴雨,冲垮成都外河堤时,整村百姓无一存活,工部上报的是山体滑坡,实则蜀王命人炸开古巴人祭台…”
“甲辰年正月十六,酉时三刻,火油车三十辆自成都府而出,当晚青羊宫大火,也是蜀王命人所做…”
“两年前,礼部批的牒文写着‘供奉三清,济世渡人’,实则蜀王内宅庙坛,香火簿记着每月消耗朱砂二百斤、水银八十两,不知用于何处……”
“去年霜降,自贡矿洞坍塌七十三人,工部收到的《矿工伤殒册》只录了九条犬彘之名,就是因为煤矿发现大量煤精…”
“够了!”
王延龄目露惊喜,连忙阻止。
蜀中毕竟是蜀王府地盘,多年经营,他自从来到此地,虽然也有些成就,比如拿下了重庆府关键职位,将蜀王的人驱离。
但这些,都是顺势而为,无法伤其根本。
有了这些情报,简直如虎添翼。
徐永清也沉声道:“在下连夜就将账本重新写出,事不宜迟,还请大人……”
“不急。”
王延龄却摇头道:“拿下蜀王的关键,不在这里,而是在朝中,陛下还念着情谊,若无确凿把握,只会让蜀王抹去这些证据。”
说着,又岔开话题,询问道:“你说蜀王得了妖术,已返老还童,什么意思?”
徐永清连忙将自己所见讲述了一番。
王延龄若有所思,又扭头看向李衍,询问道:“李少侠,你的大名本官也曾听过,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元丰元大人,曾托我照顾。”
此话一出,李衍瞬间了然,拱手询问道:“许久不曾联系,元大人可好?”
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元丰,还有另一个身份,就是墨门长老,与他关系还算不错。
最起码购买新式火药,无需发愁。
没想到对方还托人照顾他。
这老头做事还挺讲究。
听到李衍询问,王延龄微笑抚须道:“元大人好的很,听说不知献上了什么宝物,使得龙颜大悦,自下令牌,可随意行走宫中,无论昼夜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