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 阶庭兰玉 (第1/2页)
(一)
过了十分钟,边国宁说话了:“我要以秦科同学敬贺我和蒋苏梅教授的一首七绝开头,抛砖引玉:妻生同里出苏杭,夫在西州读草堂。举案齐眉风雨共,缅茄刻记两情长。希望你们都能放飞思绪,发挥出自己的才情。”
付辛是他的学生,边国宁自然要点付辛第一个出场。
付辛坐直腰板,神色严肃,向上望着餐厅里的吊灯,半天后,终于开口了:“春风吹大地,桃李各芬芳。为把师恩报,山川一片香。”说完,他还是一直盯着吊灯,不敢看大家。
边国宁摇头,蒋苏梅微笑,边小琪憋着笑,秦科看不出表情,赵俊和蒋珂也抿嘴不语。
沈菁是一个爽直的姑娘,憋不住了,”噗哧“一声,差点把口里的酒喷出来,笑道:“付辛同学,高,实在是高。”说完,她大笑不止,都笑抽了,把一旁的边小琪也引乐了。
付辛满脸通红,手足无措,把头低下了。
边国宁没有点评付辛,而是接着点名边小琪,就像老师上课点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一样。
边小琪落落大方地说道:“边教授,您和蒋教授既是老师,又是我的父母。我从小聆听您们对我的教诲,目睹了您们为人处事的一言一行,今天借这个好日子,我对您们说声谢谢。一首七律写给您们:未能如志远方行,三尺书台伴一生。学富五车倾解惑,才高八斗誉嘉声。守求德度心良善,淡泊功名意静平。岁月不饶乌鬓白,三千弟子记师情。”
听完边小琪声情并茂的七律,沈菁说一声好,率先鼓掌,众人也一起鼓掌。边国宁点头,蒋苏梅怜爱地看着笑靥如花的女儿,秦科也被她的至情打动,热切地看着她。
沈菁提议大家为边小琪同学的才情干杯,众人又一致同意。
不等边国宁点名下一个人,沈菁直接对秦科说道:“秦科同学,该轮到你了。”
边小琪不同意,笑着说道:“菁姐姐,你违规了,应该由边教授来点名。我觉得该轮到你了。”
“不,沈菁替我说了,下面轮到秦科同学了。”边国宁没有理会边小琪的抗议,说道。
大家都一齐看向秦科,想知道他这个理科生能写出怎样更精彩的诗词。
付辛抬起头来,看着秦科,脸上阴晴不定,好像在说你一个理科生能有多少墨水?沈菁似笑非笑,盯着秦科。边国宁微笑着,蒋苏梅也静静地看着他。只有边小琪了解秦科,她相信他一定能诗惊四座,她在热切地期待着。
看着大家不同的眼神,秦科平静地说道:“我曾经也是学生,对老师的辛劳感受至深。今天借这个机会,作一首《忆秦娥》献给老师,一是表示对边老师和蒋老师款待我的感谢,二是表示对教过我的老师的敬意。”
说罢,他朗声念道:“期高卓,劳心不倦身肩薄。身肩薄,门墙桃李,为师凭托。少年有志功伊霍,江湖傲对风波恶。风波恶,师言谨记,雨旸时若。”
秦科吟罢,餐厅里一时间安静了。
边小琪高兴地看着秦科,激动不已。
付辛看着秦科,不相信似地瞪大了眼睛。
沈菁心直口快,马上质疑道:“秦科,你真是理科生?你是不是骗我们啊?”
蒋苏梅看秦科,眼神惊讶。
边国宁却开口说道:“小秦,词中‘伊霍’二字的意思是什么?”
“边老师,‘伊霍’是指商朝的伊尹和西汉的霍光。伊尹放太甲于桐,霍光废昌邑王,立宣帝。后二人常被并称,指能左右朝政的重臣。”秦科答道。
“‘雨旸时若’呢?”边国宁继续问道。
“边老师,《尚书》的《洪范》篇中有记载:‘曰肃,时雨若;曰乂,时旸若。’后用‘雨旸时若’谓晴雨适时,气候调和。在这首词里的意思是无论雨天晴天,事事都顺利。
听了秦科的回答,边国宁点头称许道:“小秦,你回答正确,运用准确。”然后,看着其他几个年轻人,笑着说道:“你们几个要加油了,还有谁自告奋勇?”
蒋珂和赵俊没有吱声。
沈菁泄气地说道:“边叔叔,秦科一个理科生都能如此,我这个中文系科班出身的,即使能作得更好,也没有光彩。还是算了吧,我还是喝酒吧。”说完,她自饮自斟了一杯酒。
边小琪笑着说道:“沈菁同学,你也很优秀啊。我可是最知道你的文采,快,你别藏着掖着了。”
蒋苏梅微笑地看着沈菁,目光里满含期待。
“我作得不好,可不许笑啊。”沈菁像是对大家说,其实是对秦科说。
沈菁不再嬉笑,郑重地吟咏出来一首七绝:沧海桑田几变迁,经霜历雪亦恬然。中年更显从容色,再借苍天五百年。”
“好气势。”秦科率先赞道。
“好一个‘再借苍天五百年’。小菁,借你吉言,我和你蒋阿姨要活几百岁,哈哈。”边国宁开怀大笑道。
“菁姐姐,你太棒了。你不带这样的,先抑后扬,欲擒故纵。”边小琪搂着沈菁的肩膀,打趣道。
蒋苏梅也满意地看着沈菁。
“爸,妈,来,为大才女沈菁,咱们大家一起举杯吧。”边小琪及时提议道。
(二)
几杯酒过后,边国宁又有了兴致,起身走进书房,拿来一本《史记》,翻到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,指着其中一段读了起来。读完后,问几个人:“我给你们十分钟,谁能背诵下来?”
付辛不说话,他知道自己肯定不行。
沈菁说道:“边叔叔,您给我一个小时,我也背不下来。”
边小琪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足够好,说道:“老爸,您至少得给我半个小时。”
蒋珂和赵俊俩人也都摇头。
边国宁看向秦科,秦科见无人敢尝试,便笑着对边国宁说道:“边叔叔,我想试一下。”
他双手接过边国宁手里的《史记》,迅速地进入阅读状态。
十分钟,秦科合上书,开始背诵起来:“李陵既壮,选为建章监,监诸骑。善射,爱士卒。天子以为李氏世将,而使将八百骑。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,过居延视地形,无所见虏而还。拜为骑都尉,将丹阳楚人五千人,教射酒泉、张掖以屯卫胡。”
“数岁,天汉二年秋,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,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,欲以分匈奴兵,毋令专走贰师也。陵既至期还,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。陵军五千人,兵矢既尽,士死者过半,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。且引且战,连斗八日,还未到居延百余里,匈奴遮狭绝道,陵食乏而救兵不到,虏急击招降陵。陵曰:‘无面目报陛下。’遂降匈奴。其兵尽没,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。”
“单于既得陵,素闻其家声,及战又壮,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。汉闻,族陵母妻子。自是之后,李氏名败,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。”
听秦科流畅地背诵完全文,几个人对他有如此过目不忘的能力,皆感到目瞪口呆。
边国宁感叹道:“我今天又见到过目不忘的人了。小秦,你不读中文系,可惜了。你怎么会去读理工科呢?”
沈菁好奇地问道:“边叔叔,您以前见到的那个过目不忘的人是谁?”
边国宁不语,只是微笑。
边小琪突然明白了,笑着说道:“老爸,那个人就是您自己。”
边国宁闻言,哈哈大笑起来。
接着,边国宁又说道:“这是司马迁《史记》中的名篇,你们对李陵的故事应该都有所了解,那么你们对李陵这个人怎么看待?”
付辛这次当仁不让,马上说道:“李陵背叛了大汉,投降匈奴,之后还不愿回到大汉,是不折不扣的叛徒汉奸,为后人不齿。”
边小琪却持不同意见,说道:“李陵当时是迫于无奈,一定是有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柴烧的想法。汉武帝杀了他的全家,这才导致他不得不真降了匈奴,而且李陵以后也不曾起兵和大汉交战过,所以,他不该受到谴责。”
沈菁赞同边小琪的想法,说道:“李陵少年得意,有很高的军事才能,作战凶猛,是当时少有的猛将。他战功赫赫,以五千步兵大战八万骑兵都不落下风,直到打到了弹尽粮绝,所以,英雄是不应该被指责的。”
秦科也赞同道:“李陵是一代名将,为保全部属的性命,宁可背上骂名。无论如何,抛开他名将的光环和后人的落井下石,我觉得李陵是一个有仁怀的人,就凭着这一点,就值得我们宽容。”
边国宁最后总结道:“只注重颂扬成功者,对失败或失意者少有宽容,这种民族情绪已经羁绊我们几千年了。从当今一个小小的体育赛事上,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。这不是一个成熟民族应该持有的心态,所以,任重而道远啊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